日本語紹介:
清永陵は、2004年ユネスコの世界文化遺産の「明清王朝の皇陵群」の拡大登録として「盛京三陵」の一部として登録された。
清永陵は、新賓満州族自治県永陵鎮の西北、祈連山の麓にある、ヌルハチの遠方の、曾祖父、祖父、父、伯父、叔父の陵墓である。1598年に建造され始め、1634年、京陵と呼ばれていたが、1659年、永陵と呼ば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。永陵は、瀋陽の福陵、昭陵と並び、有名で、中国国内で比較的規模が大きい、体系的に整った古代帝王の陵墓で、中国伝統の建築様式と、満州族の風格を持った、貴重な文化遺産である。
清永陵中文介绍:
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,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祈连山脚下,始建于1598年。这座陵墓在1634年被称为“兴京陵”,在1659年被改尊为“永陵”。永陵内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、曾祖、祖父、父亲及他的伯父和叔父,按照墓主的身份和辈分,永陵位居盛京三陵之首。永陵的整体建筑是由陵前参拜道、下马石碑、前院、方城、宝城、省牲所等几部分组成的。陵前的参拜道南北长840米,以黄沙铺垫。参拜道南北两端的左右各有一通下马石碑。
碑的阳面都竖着书写着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5种字体的“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”文字,用来告示凡谒陵祭祖之王大臣到此时,必须文官下轿、武官下马,步行入陵,以表对皇陵的尊崇与哀思。
参拜道的中央有一座名叫“玉带桥”的小桥。草仓河由后堡绕陵前,经过玉带桥向西流入西堡龙头月牙泡。因为这条河在陵前呈内弓形,像一条围腰的御带,因此叫御带河。
参拜道北端紧接永陵前院正门名正红门或前宫门。前宫门是小木作硬山式琉璃瓦顶建筑。面阔三楹,进深两间,每间有两扇木栅栏门,上覆红漆。
这种木栅栏是清代皇帝、皇后陵寝中永陵所独有的木栅栏,是满族早期建筑的特色之一,也是源于建州女真人“树栅为寨”的古老生活遗俗。
前院正中东西并列4座单檐歇山式四祖碑亭。按中长次右、左老右少的位序依次为肇、兴、景、显四祖碑亭。
亭座为方形高台,条石砌筑。亭身方体,前、后壁各辟券门一座,两扇对开木门。琉璃瓦顶下之沿椽与额枋之间铺做三翘七栖斗拱。木件通体油饰彩画。牌楼内各立贔屭座神功圣コ碑。碑的阳面镌刻着满、蒙、汉3种字体的颂词,用来弘扬四祖的文治武功。
四祖碑亭前东厢五间硬山式青砖瓦房为齐班房两间,祝版房3间,分别是守陵官员值班和用来存放祝版的房舍。西厢5间硬山式青砖瓦房是茶膳房两间,涤器房3间,分别是烧茶做饭、加工供品及洗涤膳具器皿的房舍。
碑亭后的左、右两面,各建了硬山式青砖瓦房3间,前后有外廊,分别是果房和膳房。前院东西墙各辟一门,是为东红门和西红门。在皇帝和皇后谒陵时,皇帝由东红门出入,皇后由西红门出入。
前院紧挨着方城,方城是单檐歇山式建筑,面阔三楹,进深两间,青砖磨缝平砌大山,前后无檐墙。三楹各辟一门,两扇对开,朱漆板门各布了九九八十一枚鎏金铜门钉,取意“九九归一”。帝王为九五之尊,横九纵九,唯皇最大。
方城的正门名叫“启运门”,启运门中门为神门,是用来给墓主的神灵出入的门。东门是皇帝及大臣出入的门,西门则是皇太后、太后、妃及平常司事人出入的门。两扇划分了出入人等级的门反映了源于清代严格的等级制度。启运门两翼的缭墙正中,各自镶嵌了一个陶质的双面五彩云龙袖壁,壁中一金龙张牙舞爪,腾于海水江崖之上,腾云吐雾,戏耍火珠,造型生动,雕塑精美,充分体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。方城内的正殿叫“享殿”、“启运殿”,是供奉四祖神位及祭祀的场所。启运殿高筑于方形的墀陛之上,是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建筑,面阔三楹,门四窗八。明间后墙辟券门一座以通宝城,殿外三面环廊,龙吻透雕“日”、“月”两个字,各分东、西取“破明”之意。
启运殿内有4座暖阁,暖阁里有宝床、枕被,是用来给四祖的神灵休息的地方。暖阁前各自放置了4座龙、凤宝座,宝座上放置了神牌,分别是肇祖原皇帝、原皇后,兴祖直皇帝、兴祖直皇后,景祖翼皇帝、景祖翼皇后,显祖宣皇帝、显祖宣皇后的汉、满文合壁神牌。龙、凤宝座前是放置了各种供品的供案,供案前则是4套掐丝珐琅祭器,每套5件,共20件。祭器的座是楠木香几。
启运殿前还有东、西配殿各三楹,都是单檐歇山式建筑、琉璃瓦顶、三面环廊。东配殿是维修启运殿时,恭藏肇、兴两个祖牌位、神器及祭祀的临时场所。而西配殿主要是祭祀时供喇嘛打坐、念经、超度亡灵的地方,平时恭藏乾隆御笔“神树赋”碑。启运殿与西配殿之间,还有一座青砖、瓦砌筑的高近3米的歇山式,名叫“焚帛亭”的小建筑。焚帛亭俗称“燎炉”,是在祭祀永陵时用来焚化祝版、制帛及金银锞子及纸钱的祭炉。
启运殿后就是宝城。宝城的平面呈马蹄形,前有泊岸,后有八角弧形罗圈墙,高3.6米。宝城内南北长18.7米,东西宽22.4米。分前、后两层台地。上层台中葬兴祖、左昭景祖、右穆显祖。兴祖墓东北是肇祖衣冠冢。下层台左葬武功郡王礼敦,台右葬恪恭贝勒塔察篇古。中间是礓嚓三段共21级。兴祖墓前以前有一棵古榆,枝杈离地一米,枝干弯屈,壮若游龙,枝叶繁茂,绿荫厚大,足以覆盖宝城。根据传说,这棵榆树就是离地一米的悬龙之穴。当年老汗王背他父亲的尸骨时,就是放在这棵离地一米有叉的榆树上,然后尸骨就长到树里再也取不下来了,老汉王只好把祖先葬骨在树间,结果他的后代就当了皇帝。
宝城后就是陵山,即启运山。启运山石骨棱峥,山脊此起彼伏状若行龙,俗传“悬龙”。据说,龙脊上有几个山包,清朝就会有几个皇帝。
前院的西面有一个独立的院落,院内有正房5间,西厢房3间,前有一座垂花门,东与西红门相通。此院名省牲所,是屠宰祭祀牛、羊的场所。省牲所西墙外原有冰窖一个,是冬季贮冰,防止供夏季祭祀的供品腐烂变质、防暑降温用的。
清永陵不仅以神奇的传说,丰富的内涵,重要的价值闻名于天下,而且在建筑形制、布局、造型、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。
清永陵的基本陵寝形制是前朝后寝,二方一园,南北排列,三进院落。所谓二方一园的三进院落,是指第一进院落前院是方形,第二进院落方城也是方形,第三进院落宝城是圆形。
而清永陵的位置,按照我国传统的学术风水学来讲,是坐北朝南、神道贯穿、居中当阳,中轴不偏,位于启运山南麓,背风朝阳。也就是说,清永陵是在窝风藏气的龙脉正穴之前营造了宝鼎正殿。在宝鼎正殿的位置,又由正穴向南修筑了一条长约1000米的笔直通道,称为“神路”。这条神路是陵寝的中轴线,也是陵寝的坐向线。享殿的启运殿就建在中轴线的北端,有“居中当阳”之意。
启运门、正红门都在轴线上坐北朝南依次排开,既有层层拱护正殿的作用,又有突出中心,强化皇权的寓意。
永陵的殿寝左右对称,彼此呼应,均衡布局主次分明,陵寝的东配殿与西配殿、果房与膳房、肇祖碑亭与兴祖碑亭、齐班房祝版房与茶膳房涤器房,东下马碑与西下马碑皆以中轴线为中心,左、右对称排列,均衡布局,主次分明,彼此呼应,平衡、稳定、庄重又圆满。
清永陵的陵寝建筑经纬组合,高低错落,逐级升高,对比衬托,由前至后纵横排列。如下马碑纵向,前宫门横向,东西厢房纵向,四祖碑亭横向,果膳房纵向,启运门横向,东西配殿纵向,启运殿横向。
正视则一纵一横,交替进行,经纬组合,灵活多变。这种经纬交错排列给人以生动、新鲜、灵活、深邃之感。侧视陵寝建筑,由前至后则呈低—高—低—高,波浪起伏形式。
这种波浪状的建筑物轮廓线随着地势的逐步升高,势若波涛汹涌。
启运殿后的宝城宝鼎是奉安帝、后尸骨的地宫寝殿称“后寝”。我国古代观念认为,“事死如事生”,认为皇帝死后到阴间仍然当皇帝,因此陵寝的方城,就是他们阴间的皇城,享殿就是他们在阴间上朝临御的宫殿。而宝城内的宝鼎地宫则是他们阴间的寝宫。之所以将方城建成方形,将宝城宝鼎建成圆形是分别象征地和天,以合“天圆地方”之说。
清永陵由下马碑、前宫院、方城、宝城、省牲所、冰窖、果楼等部分组成,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我国古代建筑特色和满族艺术风格。清永陵居于著名的清初关外三陵之首,号称清朝“关东第一陵”。
清朝皇帝(愛新覚羅氏) 296年間世襲表
|
代目
|
在位
|
廟號 呼び名 名前
|
寿命
|
埋葬地
|
名称
|
祖陵
|
1598年努爾哈赤為六世祖、祖父、父亲、伯父、叔父の陵墓
|
遼寧 新賓 永陵鎮
|
永陵
|
第1代
|
1616-1626 10年
|
太祖
|
|
努爾哈赤
|
68
|
遼寧 瀋陽 北陵区
|
福陵
|
第2代
|
1626-1643 17年
|
太宗
|
|
皇太極
|
52
|
昭陵
|
第3代
|
1643-1661 18年
|
世祖
|
順治帝
|
福臨
|
24
|
河北遵化 清西陵区
|
孝陵
|
第4代
|
1661-1722 61年
|
聖祖
|
康熙帝
|
玄Y
|
69
|
景陵
|
第5代
|
1722-1735 13年
|
世宗
|
雍正帝
|
胤稹
|
58
|
河北 保定 清東陵区
|
泰陵
|
第6代
|
1735-1795 60年
|
高宗
|
乾隆帝
|
弘曆
|
89
|
河北 遵化 清西陵区
|
裕陵
|
第7代
|
1796-1820 24年
|
仁宗
|
嘉慶帝
|
顒琰
|
61
|
昌陵
|
第8代
|
1820-1850 30年
|
宣宗
|
道光帝
|
旻寧
|
30
|
慕陵
|
第9代
|
1850-1861 11年
|
文宗
|
咸豐帝
|
奕詝
|
68
|
河北 保定 清東陵区
|
定陵
|
摂政
|
1861-1873 12年
|
|
西太后
|
懿嫔
|
74
|
定東陵
|
第10代
|
1861-1874 13年
|
穆宗
|
同治帝
|
載淳
|
19
|
惠陵
|
第11代
|
1874-1908 34年
|
コ宗
|
光緒帝
|
載湉
|
38
|
河北 遵化 清西陵区
|
崇陵
|
摂政
|
1875-1889 14年
|
|
西太后
|
懿嫔
|
74
|
河北 保定 清東陵区
|
定東陵
|
執政
|
1898-1908 10年
|
|
西太后
|
懿嫔
|
74
|
定東陵
|
第12代
|
1908-1912
4年
|
|
宣統帝
|
溥儀
|
61
|
河北 遵化 清西陵区
|
皇家陵園
|
摂政
|
1908-1912
6年
|
|
醇親王
|
載澧
|
68
|
北京 西郊
|
福田公墓
|
|
執政
|
1932-1945 12年
|
滿洲國傀儡皇帝 溥儀
|
|
河北 遵化 清西陵区
|
皇家陵園
|
|